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洪洞:联手说事 “说”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洪洞:联手说事 “说”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4-11-25 20:18:57 来源: 作者:时尚 阅读:725次

  太原3月22日电 题:(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洪洞:联手说事 “说”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 任丽娜 郭志宏

  多元化化解矛盾,说是乡村行看兴新社会基层治理的一个大课题。近年来,振兴热血江湖地图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山西说事探索出了“联手说事”工作模式,洪洞通过说事议事的联手形式,解决民众诉求、出乡村振化解基层矛盾,说鼓了百姓钱包,乡村行看兴新“说”出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振兴

  “联手说事”解决民众诉求

  洪洞县甘亭镇南羊獬村村民薛永强有个烦心事,山西说事邻居苏新良对自家宅基地上的洪洞热血江湖地图房屋进行翻新时,把房屋整体向后延伸了20厘米,联手导致薛永强家的出乡村振大门口巷道变窄。薛永强看在眼里、说火在心里。经几次委婉提醒,苏新良始终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当苏新良盖房封顶时,薛永强将汽车停放到巷子里,使其无法施工。

洪洞“联手说事”解决民众诉求。李虎威 摄

  南羊獬村党支部派“联手说事”成员王小兰、王安明、车永喜前往了解处理。经过调解和双方协定,巷道北苏新良的老宅基地往内收了20厘米,归还公共巷道,签订协议后圆满解决了邻里矛盾。

  减轻农民负担,不能光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洪洞县淹底乡东谷村村民孙建设提出,浇一亩地100元水费有点贵。

  半个月之后,东谷村党支部组织党员代表和“联手说事”成员召开议事会。根据水文站的流量,经过公开招标最终确定一分钟3元的浇地收费方式。

  村民王国民告诉记者,“现在每亩地平均为我们节省了水费30元-40元。”

  “联手说事”鼓了百姓钱包

  洪洞县辛村镇石南村属于纯农业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厂矿。2019年,董白娃上任石南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成立了山西槐乡手工粗布纺织品有限公司,建成了20台织布机的车间,解决了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随后开始进行富硒黑小麦和富硒甜糯玉米实验田项目建设。2020年延伸产业链条,相继成立了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化富硒甜糯玉米加工厂、石磨面粉加工厂和电商服务站,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

洪洞“联手说事”鼓了百姓钱包。李虎威 摄

  石南村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联手说事”的“金点子”。“联手说事”成员崔志忠提出,要想大发展,必须深加工。经过“联手说事”和村党支部的研讨,石南村投资368万元,建成了标准化富硒甜糯玉米流水生产线并注册了商标,通过电商渠道线上线下搞营销,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120万元。

  2023年年初,石南村“联手说事”成员董玉保提出,粗布产品销售比较好,能否扩充手工粗布制造车间,增加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岗位。不出1个月,纺织车间20台织布机扩充到了70台,解决了8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

  61岁的村民陈玉俊说,“我现在不打牌了,每月还能挣1800多元。孙子也照看了,钱也挣了,生活过得也充实了。”

  村民林心龙告诉记者:“‘联手说事’让我们参与了村里的决策,现在村里全是明白账,大家的事,大家来说、大家来议、大家来定。”

  2023年年初,“联手说事”在洪洞县甘亭镇团结村率先试点。如今,洪洞县出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手说事”工作制度,对说什么事、谁来说事、怎么说事进行了明文规定,形成了全县“联手说事”三级联动机制,确保“联手说事”实效,探索深化基层治理,切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完)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46人被问责 山西临汾安泽“11·24”较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 中信证券:自媒体等传播虚假不实信息与事实相悖
  •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河水泛滥致2000余间房屋被淹
  • 塔吉克斯坦9人因涉嫌与莫斯科州恐袭参与者有关联被拘留
  • 日内瓦外交学院教授:民主在美国只是政治口号和商品
  • 一入春就痒痒?皮肤过敏“元凶”到底是谁
  • 日本2023年超2.1万人自杀 中小学生自杀人数仍居高位
  • 中新健康丨助力精神疾病药物开发 上海科学家提出药物设计新方法
推荐内容
  • 外媒: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再次宣称在俄发动恐袭
  • 青海油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采原油 每日可替代40%电量
  • 美国比弗利山一豪宅被闯入者占据 “加州精英们怒了”
  • 美国大桥坍塌事故有进展 撞桥货船的黑匣子已找到!
  • 《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公布
  • 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20岁读“红楼”,今在廊坊入“梦”